白城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人大代表建议及答复

白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B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1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您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14号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以市—县—保护单位(传承人)为工作主线,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目前,市本级在市博物馆设立了非遗办,有两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通榆县和大安市成立了专业保护机构(通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将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建议各地设立专业保护机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律环境。白城市政府于2009年印发了《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2016年《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即将出台,三级政策法规保障初步建立,下一步将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政策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改。

    三、加强宣传力度,调动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充分运用省市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宣传,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开设专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将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以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开展传播、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四、整合文化资源,加快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促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积极鼓励和支持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向文化产业转化,继续加大对镇赉柳编、李国祥石雕、大安老窖、万宝粉条等具有一定优势和产业规模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万福麟宅邸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影响和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万宅为物质文化遗产,其构造技艺、装饰技艺等皆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互为表里,将其整体打包,依托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专线,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与传承。

    五、拓宽融资渠道,靠实保护非遗的经费支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承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实物征集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对濒危项目设立抢救性保护专项经费。依靠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优惠等手段,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六、培养非遗人才,提高传承保护队伍的素质。采取一个目的两个线路的方法加强非遗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非遗保护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多方法引进成熟型非遗人才,进一步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民间艺术特色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吸引广大青少年加入到传承队伍当中。引导非遗项目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打破以往单一的父带子、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全方位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非遗保护队伍。

 

 

 

                               白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6429

(联系人:李健峰    联系电话:5093113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