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白城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22208004129920504/2025-03918
分  类: 委员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成文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标      题: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W8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9日
索引号: 122208004129920504/2025-03918 分  类: 委员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成文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标  题: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W8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9日

B

同意公开

 

 

 

 

 

 

 

执局202551                 签发人:孙乃岩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

W8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邓玲委员:

关于您在市七届四次政治协商会议第W84号提案提出的《关于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是完善建筑垃圾分类管理

制定统一的建筑垃圾分类目录,将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如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工程泥浆(如钻孔桩基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等施工产生的泥浆)、工程垃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在新建、改建过程中产生的砂浆、模板等弃料)拆除垃圾(如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木材等废弃物)、装修垃圾(各类房屋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砂浆、砖瓦)、有害垃圾(如油漆桶、含汞灯具)等类别,明确各类垃圾的具体范围和特征。

规范投放与收集流程。在建筑工地设置分类投放点,按照分类标准配备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容器需有明显的标识,便于识别。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施工人员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确保分类投放的准确性。制定垃圾收集计划,明确收集频率和时间,由专业的运输单位使用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按照规定的路线将分类后的垃圾运输至指定的处理场所,运输过程中要做好密封和防遗撒措施。

加强回收与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分类回收企业的发展,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建材(如再生骨料、再生砖等),用于新的建筑工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如未损坏的门窗、装饰材料等),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强化监管与责任落实。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监管力度,定期对建筑工地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违反分类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分类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宣传建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知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意识。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培训,使其掌握分类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分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宣传和培训,市区内7个建筑工地共14人,已经能够掌握施工现场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的分类标准。

宣传培训与日常监管并重,持续强化各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分类标准规范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短板和违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化宣传培训工作。

二是规范施工管理。按照 谁产生、谁负责处置 原则,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强化材料源头管控。推行绿色采购机制。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使用可循环、易拆解的环保建材(如装配式构件、可重复利用模板),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施工单位优先采购标准化、模块化材料,降低现场切割损耗。精准材料预算管理。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利用BIM技术精准核算材料用量,制定分阶段采购计划,避免因超量采购导致材料浪费;对钢材、木材等大宗材料实行以旧换新制度,提高余料回收率。

优化施工工艺与流程。推广装配式施工技术。扩大预制构件(如预制墙板、楼梯)的应用范围,减少现场浇筑和湿作业,从源头降低建筑垃圾产生(据统计,装配式建筑可减少30%以上现场垃圾);对非装配式施工,推行干法施工工艺(如轻钢龙骨隔墙、成品化管线),减少粉尘和废料。实施拆改前置规划。在装修或结构改造前,组织设计、施工单位联合勘察现场,制定拆改方案,对可再利用的门窗、管线、装饰材料进行标记和拆解回收,避免与建筑垃圾混合处置。

严格施工现场分类与减量。设置分类暂存区与标准流程。对施工现场划分“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其他垃圾”暂存区,配备标准化分类容器,要求施工人员按“产生即分类”原则,将混凝土块、金属废料、油漆桶等分类存放,严禁混投。推行施工废料即时利用。对拆除的混凝土块、砖石等废料,现场采用移动破碎设备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工地路基铺设或临时设施建设;对木材余料、包装材料等可回收物,由专人定期整理并联系回收企业,减少废料堆放时间。

落实责任主体考核与监管。建立量化考核指标。监管部门将建筑垃圾产生量 per 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回收物回收率等指标纳入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合同中明确,对超出定额垃圾产生量的施工单位扣除履约保证金,对减量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分类、运输环节实时监控(如通过地磅称重系统自动记录垃圾重量及类别),监管平台定期生成《源头减量评估报告》,对违规企业实施红黄牌预警,倒逼责任主体落实管控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与培训宣导。鼓励减量化技术研发。政府对施工企业研发的建筑垃圾减量技术(如新型模板支撑体系、余料拼接工艺)给予专利补贴,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将源头减量纳入工法创新重点方向。开展全员源头治理培训。施工单位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定期开展培训,重点讲解材料节约技巧、分类标准及违规后果(如通过案例演示违规处置1吨建筑垃圾的成本 vs 源头回收利用收益),提升一线人员的减量意识和操作能力。

根据《白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关于为了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促进源头减量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等相关规定,我们严格执行建筑垃圾谁产生、谁负责处置管理工作,装修垃圾投放管理责任人应当将其管理范围内 产生的装修垃圾,交由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核准文件的单位进行清 运 , 并约定清运时间、频次、费用及支付结算方式等事项

市城管局坚持与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及物业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监管居民小区等范围装饰装修垃圾的分类存放。

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体系与监管框架。按建筑垃圾产量给予企业补贴。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推行建筑垃圾处置许可+台账管理,要求运输单位、资源化企业实时上传处置数据,明确再生骨料、混凝土等产品的强度、有害物质限量等指标。

激活市场机制:培育产业生态与需求场景。培育专业化资源化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区域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政府提供土地划拨、税收减免(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负责投资运营,形成收集-处理-销售一体化链条。

健全协同机制:强化政企联动与公众参与。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住建、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土地审批、产品标准、补贴发放等跨领域问题,避免政策碎片化。引导公众与行业共治,鼓励社区、物业参与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对分类达标的小区减免部分垃圾清运费;行业协会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自律公约》,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防止低价恶性竞争。

已招标形式,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厂,招标三年,服务合同以一年为期限进行签订,此项目的落实,大大推动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工作。

  开展全民宣传,利用白城融媒体、“白城发布”、白城城市管理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处,组织社区、学校开展“变废为宝”科普活动,提升公众认可度。

四是培育市场实施主体。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主体活力。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备案制,代替传统审批模式,企业提交场地证明、设备清单等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即可开展业务,降低制度性成本。鼓励国企、民企等多元主体参与,允许建筑施工企业、拓展资源化业务,如施工单位可自建小型破碎站处理自有建筑垃圾,实现产废-处置一体化。

降低社会资源成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天然砂石、黏土等资源的依赖,降低建材生产成本。以再生砖替代传统黏土砖为例,每生产1亿块再生砖,可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显著降低社会资源消耗。 污染排放有效控制。规范化企业采用封闭破碎、除尘降噪等环保设备,相比传统粗放式处理,可减少粉尘排放80%、噪音污染60%,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减少居民投诉。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再生建材的广泛应用推动建筑垃圾从末端处置转向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模式。例如,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再生砖用于市政工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闭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重点培育1-2家资源化利用处理厂,投资建设区域型处置中心,整合破碎、分拣、再生产品生产全链条。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鼓励建材企业、环保企业跨界拓展资源化业务,如水泥企业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混凝土企业添加再生粉料降低成本;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与装配式建筑企业合作,开发再生预制构件。

五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

精准识别区域资源特征,分类制定利用路径。依据建筑垃圾成分施策。对拆迁建筑垃圾(以混凝土、砖石为主),重点发展再生骨料、环保砖等基础建材,如在石材资源匮乏地区,将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或市政工程,替代天然砂石。对装修垃圾(含木材、塑料、金属等混合废料)。优先建设分拣中心,通过机械分选+人工分类提取可回收物,金属、木材等优质材料直接出售,剩余可燃物用于焚烧发电。

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本地消纳率显著提升。通过适配本地需求的处置模式,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率可提升至60%-80%,减少跨区域运输压力。环境效益持续改善。污染排放大幅减少,因地制宜采用环保设备,相比传统粗放式处理,粉尘排放降低80%、噪音污染减少60%,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基于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成效,后续计划围绕深化模式创新、强化技术支撑、扩大社会参与、完善长效机制等方向展开,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推动模式迭代。联合行业协会、企业,针对现有模式短板优化升级。例如,将村企合作模式与数字化管理结合,开发小程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线上跟踪。促进区域协作。建立跨区域建筑垃圾资源化联盟,推动相邻县市共享设备、技术和市场渠道,解决单个区域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开通建筑垃圾治理微信公众号,设置举报奖励、意见征集功能;每季度举办环保开放日,邀请市民参观资源化工厂。

通过以上计划,逐步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从试点探索全域推广、从政策驱动市场主导的转变,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2573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李全17643666080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W8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