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白城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800013591989G/2021-03833
分  类: 人大代表建议 ;  其他
发文机关: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1年06月29日
标      题: 对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号代表(周淑凤)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白发改农字〔2021〕138号
发布日期: 2021年07月01日
索引号: 11220800013591989G/2021-03833 分  类: 人大代表建议 ;  其他
发文机关: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1年06月29日
标  题: 对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号代表(周淑凤)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白发改农字〔2021〕138号 发布日期: 2021年07月01日

对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13号代表(周淑凤)提案的答复

白发改农字〔2021〕138号

周淑凤代表:

  您在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进盐碱地改良工作的建议》(第13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白城市所处的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土区,是全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苏打盐碱土由于土壤盐分重、碱化度高、土质粘性大、通透性差,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治理难度相当大,被称为“地球之癣”。

  一、基本现状

  白城位于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区的核心区域,由于长期受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等自然因素作用,以及曾经过度放牧和垦荒影响,导致草原逐渐退化、盐碱化、荒漠化。据1996年航拍统计,全市盐碱地面积达1500多万亩;2019年国土三调统计,现有盐碱地439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其中,通榆县213.3万亩、大安市98万亩、镇赉县70万亩、洮南市51万亩、洮北区6.7万亩,通榆、大安、镇赉三县(市)盐碱地面积占全市盐碱地总面积的86%。白花花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既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白城市被整体纳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

  二、治理历程

  为攻克盐碱地这个“地球之癣”,白城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通过采取工程治理与综合改良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盐碱地治理路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盐碱地由1500多万亩减少到439万亩,70%的盐碱地已经得到基本治理。

  (一)实施“三大治理工程”。一是西部治碱工程。2001年开始启动“西部治碱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对碱地和草原深松35万亩、浅翻17.9万亩,管护治理盐碱土地153.7万亩,新打草原机电井200多眼,补播20万亩,使很多斑驳草原重现绿色。二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2007年以来,白城市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实施以盐碱地治理、废弃地利用为重点的“吉林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工程分镇赉和大安两个项目区,累计投资39.7亿元,整理土地超过300万亩,新增耕地超过120万亩,昔日“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三是盐碱草原治理工程。2015年以来,为解决草原超载放牧问题,采取禁牧轮牧、人工种草、退耕还草等措施,累计完成草原综合治理200多万亩。

  (二)探索“三类治碱方式”。一是化学治碱。主要利用脱硫石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活动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目前治理苏打盐碱土最快速、高效且持久的改良技术。轻度盐碱地每亩施用脱硫石膏670公斤,可使碱化度降低19.8%,增产58.6%;中度盐碱地(PH值8-9)每亩施用1吨,可使碱化度降低26%,增产86.2%;重度盐碱地(PH值10以上)每亩施用2吨,可使碱化度降低19.7%,增产111.7%。二是生物治碱。通过在中度、重度盐碱化土地上种植耐盐碱农作物,进行生物修复试验,先后实施了“重度盐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科技示范项目” “盐碱地白刺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荒漠化盐碱地综合治理科技示范项目”,累计治理盐碱地7700亩。三是以稻治碱。主要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农民合作社经过简单土地整理,施用盐碱改良剂溶解盐碱方式排出盐碱,施用酸性原料中和盐碱,达到符合种植条件后植比较耐碱的水稻的治理方式。目前,全市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企业(合作社)共11户,总面积近24万亩。此外,还有部分采取有机肥调碱、以水冲碱、施用改良剂治碱等方式,但由于成本、用水等制约,所占比重不高。

  三、经验成效

  白城治理盐碱地经历了长期艰辛探索,在失败和反复中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依托科研院校示范、依靠实力企业带动的盐碱地治理“白城模式”。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袁隆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中国工程院等高端科研院所,以及金刚公司、北京飞鹰绿地科技、大连毅腾集团等知名企业在白城开展盐碱地治理试点试验。

  (一)清华大学华清公司治理盐碱地情况。2012年以来,华清公司采用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专利技术,分别在镇赉县、大安市进行了旱田、水田改良试验。在镇赉县承包了2.25万亩PH值达10以上的重度盐碱地,通过对600亩盐碱地的改良试验表明:改良后第一年土壤PH值由10.5降至8.4,碱化度由64.5%降至15.6%,实际测产平均亩产达300公斤,成效非常明显。2013年、2014年连续扩大试种面积,改良盐碱地分别达到3000亩和390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随着土壤不断熟化,产量逐年稳步增加。在大安市建设了4.05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2015年基本完成改造,2016年种植水稻1.2万亩,亩产达300公斤左右。经过连续四年跟踪监测,水稻亩产从300公斤稳步提高到500公斤以上,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稻米等级为一级,重金属、农药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

  (二)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改良盐碱地情况。一是针对重度苏打盐碱土,研制成功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高效专用改良剂“脱碱1号”。经过苏打盐碱地水田对比试验,施用“脱碱1号”改良剂当年水稻产量为387 公斤/亩,效果非常显著。二是创新“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快速改良新技术,比传统办法缩短时限3-5年,实现了一次性改土治碱、多年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目标。这一技术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探索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与模式,创新了苏打盐碱地水稻无病壮苗培育技术、中重度盐碱地水稻密植保穗高产栽培技术、盐碱地养分优化调控技术、盐碱地早衰防控灌溉技术,实现了盐碱地全程水稻机械化生产,创建了重度、中度及轻度盐碱地以稻治碱模式。四是培育了“东稻系列”高产优质耐盐碱水稻新品种5个,其中东稻4号亩产达849公斤,创吉林省水稻产量历史最高纪录。育成“东稻系列”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获2014年吉林省科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15年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一等奖。

  (三)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改良盐碱地情况。2018年7月,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在大安建立了“袁隆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并针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后期水稻种植等方面与袁隆平团队开展了技术合作。一是开展优质水稻品种培育及种植技术研究。已完成2个系列 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两个生长期的试验种植,预计明年将进入新品种示范种植阶段,耐盐碱水稻“超优1000”,各项性能将超过“海水稻”。二是开展盐碱地改良。采用自行研发专用改良剂和液态有机肥,对PH值平均为9.5以上的重度苏打盐碱地进行治理改良,使水田PH值降到7以下,达到水稻生长所需理化性能指标要求。三是2018年,与企业联合开展“盐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试种推广水稻新品种11个;应用推广土壤专用改良剂和液态有机肥面积1.5万亩;自主研发了适合盐碱地和有机农业的新农云智慧农田系统,建立了智慧农业基地。

  (四)中国工程院与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治理盐碱地情况。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3次来白城调研指导盐碱地种植油菜技术,示范推广油菜“一菜多用”技术模式。通过与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国家油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开展了“油菜耐盐碱”试验。在PH值为 7.5-8的轻度盐碱地上,油菜产量为220公斤/亩;在PH值为 8-8.5的中度盐碱地上,产量为170公斤/亩,但在PH 值为8.5以上的重度盐碱地上,油菜出苗极为困难,产量难以测量。

  (五)白城市农科院治理盐碱地情况。从2003年起,白城市农科院在中度盐碱地种植燕麦进行生物修复实验。同一地块连续种植10年燕麦后,土壤全盐量下降0.2 %左右,PH值下降1.5左右,种植燕麦对盐碱地有明显的修复作用。2007年起,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燕麦进行生物修复实验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连续5年定位燕麦种子试验表明,不同程度盐碱条件的PH 值和全盐量均有所下降,轻度盐碱地下降幅度较大,中度可改良到轻度水平,重度虽下降不多,但仍可改良。

  (六)企业(合作社)治理盐碱地情况。一是2012年,金刚公司承包大安市9750亩盐碱地,采取伏翻—水洗—秋翻的常规水田种植方法,PH值从10降至8.5,平均亩产250公斤左右。二是2015年,北京飞鹰绿地科技发展公司在镇赉县应用土壤改良剂,配合施用适量的硫酸、有机肥、微生物肥,对PH值超过10的重度盐碱地进行改良,效果比较明显,示范面积60亩,平均亩产达350公斤。三是2012年,大安市两家子镇金发农民种植合作社承包6800亩PH值达到9以上的盐碱地,通过施用脱硫石膏和过石治理技术,平均PH值降至8.2-8.3左右,当年水稻平均亩产310公斤,品质正常。

  四、存在问题

  当前,盐碱地治理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尽管白城在治理盐碱地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目前,白城盐碱地水田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公司开发,面积在10000亩以上,公司实力强,有资金保障,对盐碱地改造舍得投入;二是个人开发,面积500-1000亩,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目前,盐碱地改造基本上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技术集成实施,比如,采用脱硫石膏、以沙压碱等方法改良,每亩改造成本900元以上,成本相对较高,一次性投资大,不利于大范围推广。

  (二)投资回收期长。盐碱地水田经改造后,一般可以实现当年见效,第一年水稻亩产为300公斤、第二年350公斤、第三年400公斤,而水稻价格按每公斤1.5元测算,正常生产成本为每亩450元。所以,无论应用何种技术进行盐碱地改造,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基本改造为熟田,5年左右才能达到投入产出平衡,10-12年才能收回投资,影响了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三)投资盐碱地改良的企业少。盐碱地改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进行开发,面积在10000亩以上,公司实力强,有资金保障,对盐碱地改造舍得投入;另一种是个人开发,面积500-1000亩,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目前,盐碱地改造技术已经成熟,基本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技术进行集成改造,如采用脱硫石膏、以沙压碱等方法改良,每亩改造成本900元以上,改造成本相对较高,一次性投资大。但无论应用何种技术进行盐碱地改造,都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基本改造成熟田,5年左右才能达到投入产出平衡,10-12年才能收回投资,投资回收期略长,因此导致投资盐碱地改良的企业较少。但同时盐碱地改良一样具有较大的空间利润,通过降低准入门槛、长期合作等方式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可以吸纳一部分企业投资我市盐碱地治理,共同获益。同时,积极引导本地优势企业或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体实施综合改良,合理规划布局,集中连片治理盐碱地,打造农牧复合型生态产业新模式,探索生态低碳新村建设机制,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体系。建议将生态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点补贴项目,通过物化补贴和作业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应用盐碱土改良技术和产品,从而推动农牧复合型生态示范区良性发展。

(联系人:陈焕宇 电话:13943683684)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