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
白发改粮仓字〔2022〕294号
各县(市、区)商务局:
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21〕6 号)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要求,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鲜食玉米和玉米深加工2个产业集群2021年、2022年工作方案,明确了集群建设目标任务,现印发给你们,各县(市、区)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对标对表,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现就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对照市级群长工作制,各地要成立相应推进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粮食和储备部门抓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群众充分获益的工作机制。
二要科学推进实施。围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目标,着眼现有产业基础,按年度、分产业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各项工作举措, 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环节,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典型培育,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要抓好招商引资。学习借鉴外省、市招商引资工作经验做法,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招商项目库,筛选重点招商区域和企业,完善招商工作手册。积极搭建平台,利用组团拜访、展会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宣传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 吸引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企业落户白城,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四要强化要素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市里各项发展玉米产业政策措施,细化工作举措,发挥政策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推动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用地、用电、金融担保等政策涉粮支持力度,凝聚发展合力,集聚玉米产业发展新动能。
附件:1.市级玉米产业集群群长工作制
2.白城市鲜食玉米产业集群 2021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3.白城市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 2021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4.白城市鲜食玉米产业集群 2022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5.白城市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 2022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1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1
市级玉米产业集群群长工作制
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细化实化全市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链建设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群长工作制对产业链稳定运行和加快发展的支撑作用, 特制定玉米产业集群群长工作制。
一、工作机制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负责统筹推进群长制组织实施。
(一)工作推进机制。根据职责分工,由韩冰副调研员担任产业集群群长。结合我市玉米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确定玉米产业集群下设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和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两个工作专班。由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储备科配合群长开展所负责产业集群相关工作。
(二)要素保障机制。工作专班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日常调度、调研指导、统计分析等工作,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建立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保障服务支撑机制,配合群长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三)议事协调机制。由群长牵头,定期专题研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要事项,会商调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开展
专题调研活动,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工作专班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难题,提交局党组统筹协调推动。
二、工作任务
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实行群长负责制,统筹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各方面工作,各工作专班协同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一)制定实施规划方案。制定鲜食玉米和玉米深加工 2 个产业集群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调研掌握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梳理发展路径,完善产业集群“四图五清单”,即:产业集群重点生产企业清单、核心配套企业清单、断链断供风险清单、重点项目清单和政策清单,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产业链“四图”作业,推动落实产业链发展“五化”措施。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完善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建项目,梳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全面部署推动产业集群重点转型升级项目加快实施,加快投产达效。制定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工作计划,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开展相关重大推介活动。
(三)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围绕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指导龙头企业科学开展改造提升。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强化要素保障服务。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决策咨询、专题研究、会商协调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行业、集群的生产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全面梳理产业集群堵点、断点、痛点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实施能够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困难问题、风险隐患的具体措施。
(四)加强创新和人才引领。梳理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平台和瓶颈制约,制定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和支持政策,制定鼓励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支持政策, 制定人才引进计划,落实“引才留才”政策措施。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施群长制,是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推进玉米产业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商务局务必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找准定位,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联动, 确保群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调度督导。各工作专班要配合群长定期开展集中推进行动,做好重大事项的跟踪督办和落实,专人负责工作进展情况调度。根据要求适时通报重大工作动态,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群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班、地区和企业间工作交流。充分依托媒介,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宣传,多角度营造群长制工作浓厚氛围。
附 件 2
白城市鲜食玉米产业集群2021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按照《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吉粮科联【2021】35号)要求,推进《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厚植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品牌引领、质量兴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白城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优势,加快构建鲜食玉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我市鲜食玉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实现“品牌做响、产业做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白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鲜食玉米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提升。到 2021年末,全市优质鲜食玉米生产企业超过5家,鲜食玉米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产量增加到 1.2亿穗以上,企业产值1亿元以上。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认真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农业支持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玉米种植积极性,鼓励玉米优势产区稳定扩大种植面积。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工程为契机,大力开展以改良土壤、上节水灌溉设施、“柴改电”等为重点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玉米种业发展。完成第三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任务,鉴定挖掘优质种质基因资源,加大玉米新品种培育、引进及成果转化力度;积极争取以奖代补资金,加强玉米制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制化、信息化“五化”建设,扩大制种品种,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推动白城天福、大安市先达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明确产业延伸的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它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建设,提高玉米产业协作配套水平。鼓励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为产业集群内的其它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龙头企业或配套企业进入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发展。
(五)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质量兴业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玉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培育壮大“天福鹤原”“年香玉”、“鹤香”、“鹤榆丰”、“丰烁”等白城市鲜食玉米产品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创立品牌,逐步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名牌的转变,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活动,转成集聚效应,培育区域产业文化,全面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1.举办鲜食玉米产业培训会。举办针对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的鲜食玉米产业培训会和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培训会,特邀专家针对行业形势和鲜食玉米基地、采收、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研发等方面作专题报告,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2.举办鲜食玉米科企对接会。召开鲜食玉米科企对接会,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平台,组织我市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与市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就鲜食玉米种植、生产、采收、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问题开展线上交流答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健康发展。
3.成立鲜食玉米分会和专家委。成立由优质企业组成的白城粮食行业协会鲜食玉米分会,组建由育种、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吉林鲜食玉米专家技术委员会,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4.制定鲜食玉米品牌发展规划。制定白城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围绕南中北三个重点地区,分别是以通榆县、洮南市为代表的南部区,以洮北区、经开区为代表的中部区,以镇赉县、大安市为代表的西部区进行分区布局、特色推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建立领导帮扶制度。明确专门科室和人员加强调查研究,在玉米产业集聚的乡镇继续稳定扩大种植面积,及时了解和把握玉米产业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玉米产业发展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强力作为,促进鲜食玉米产业有序发展。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各部门在争取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要加强本级财政投入,要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也要视本地财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玉米产业集群倾斜。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银企政企合作,逐步建立政府搭桥、银企对接、合作多赢的机制,利用当地银联部门的“三农”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担保机构向玉米产业集群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引导帮助中小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四)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中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谋划鲜食玉米集产业基地、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园区建设项目,促进其做大做强,快速发展。
附 件 3
白城市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2021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按照《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吉粮科联【2021】35号)要求,推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着力推进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延伸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调整、优化玉米加工业结构,把品种做精、把品质做优、把链条做长,全面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共享利益链,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着玉米加工业与关联产业交融互动,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根据白城市玉米加工业发展特点和资源的优势,以中部的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和南部的通榆牧原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实现玉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依托玉米主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集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粮食(玉米)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二)延伸产业链。依托吉林梅花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利用玉米粒加工氨基酸、淀粉等产品,利用玉米芯加工结晶果糖、木糖醇、糠醛等产品,利用玉米皮、玉米胚、玉米蛋白,开发瘦身洁肠片、生物饲料、色拉油、胚蛋白肽、护肤面膜、抗肿瘤药品、蛋白粉、玉米黄素、健康食品、冷饮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集团等以多种形式在白城市投资建厂,支持和推动白城市内有条件的企业和多元投资主体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玉米深加工生产,争取今后三年内多新建和扩建一批发展潜力较大, 竞争力较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
(四)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积极向产业内的各环节延伸,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通过企业加工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全面提高玉米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从而实现白城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2021 年重点工作
(一)强化运行调度。做好重点产品和主要原料的市场价格调度分析,并在重要时间节点增加调度频率,做好预警预报,推动重点企业稳定运行。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跟踪服务吉林梅花二期、大安牧原等刚刚建成投产的项目,使其形成有效增量。二是按照“补链、延链、强链、建链”的原则,推动吉林梅花三期年产 30万吨赖氨酸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附 件 4
白城市鲜食玉米产业集群2022 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按照《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吉粮科联【2021】35号)要求,推进《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厚植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品牌引领、质量兴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白城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优势,加快构建鲜食玉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我市鲜食玉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实现“品牌做响、产业做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白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鲜食玉米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提升。推动白城天福、大安先达等鲜食玉米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鲜食玉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逐步实现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出具有鲜明生态特色鲜食玉米的“黄金名片”。到 2022年末,全市优质鲜食玉米生产企业超过7家,鲜食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增加到 1.5亿穗以上,企业产值1.2亿元以上。
三、推进措施
(一)重点任务
1.优化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各地鲜食玉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品牌建设、企业发展等因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布局。以洮北区、洮南市为核心发展区,以大安市、镇赉县为优势互补区,以通榆县为潜力增长区。以洮北区天福和大安先达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 1个年产值五千万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2.打造经营体系。创新平台载体,实施融合营销。充分整合国内外行业专家、产业链各环节经销商和媒体传播资源,常态化、创意化开展鲜食玉米宣传推介、展示展洽活动,鼓励发展“农业+”“鲜食玉米节+”等新业态,持续引导公众消费,引领全国市场拓展。充分借助白城大米持续深耕已有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强化鲜食玉米产销一体的订制化服务、新营销方式和新零售渠道,构建直营分销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白城鲜食玉米销售体系,并融合推介传播白城杂粮杂豆,形成白城大米“白金名片”、白城玉米“黄金名片”、白城杂粮“彩金名片”同台展示、同网销售、同频共赢的格局。
3.突出品牌引领。凝练品牌形象,构建品牌矩阵,规范品牌监管。全面构建白城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形象传播体系、产业产品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与白城大米宣传推介与渠道建设一体化融入,强化白城鲜食玉米的品牌声浪、品质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鲜食玉米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鲜食玉米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主打系列和重要支撑。加强鲜食玉米品牌人才培养,塑造品牌诚信理念。
4.构建产业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发展联合体, 培育产业科技人才,培育提升产品梯次。健全完善“鲜食玉米优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壮大一批鲜食玉米优质企业,打造推广一批鲜食玉米主导品牌,形成引领白城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发挥好政府、市场、行业组织和企业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优化多方力量和经济要素,促进建立更为统 一的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利益联合体。围绕“品种优质、栽培提质、储加销稳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与鲜食玉米产业对接,真正实现鲜食玉米全产业链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鲜食玉米适用技术的集成研发配套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着力培养一批鲜食玉米产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种植鲜食玉米的综合效益。鼓励鲜食玉米企业积极开发功能性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鲜食玉米产品结构升级和梯次增值,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5.做大生产体系。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 建设全国鲜食玉米高标准品种试种推广基地,精准筛选和确定适宜全市不同地域错峰种植的高产优质和适销对路的鲜食玉米特色优良品种,且体现品种多元化。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全产业链白城鲜食玉米质量安全管控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鲜食玉米生产的“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防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带动全市鲜食玉米产品提质增效扩量。建立完善白城鲜食玉米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鲜食玉米品牌认证、标准执行及质量检测,构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全方位管理监督智能控制体系和优质绿色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二)具体措施
1.举办鲜食玉米产业培训会。举办针对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的鲜食玉米产业培训会和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培训会,特邀专家针对行业形势和鲜食玉米基地、采收、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研发等方面作专题报告,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2.举办鲜食玉米科企对接会。召开鲜食玉米科企对接会,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平台,组织我市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与市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就鲜食玉米种植、生产、采收、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问题开展线上交流答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健康发展。
3.建设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与大安市共建白城市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试种全国筛选出的100个优良品种。成熟后进行基地观摩、现场品鉴、品种洽谈、科普宣传等活动,优化白城鲜食玉米品种结构,改善和提高产品品质。
4.成立鲜食玉米分会和专家委。成立由优质企业组成的白城粮食行业协会鲜食玉米分会,组建由育种、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吉林鲜食玉米专家技术委员会,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5.制定鲜食玉米品牌发展规划。制定白城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围绕南中北三个重点地区,分别是以通榆县、洮南市为代表的南部区,以洮北区、经开区为代表的中部区,以镇赉县、大安市为代表的西部区进行分区布局、特色推进。
6.推广白城鲜食玉米优质品牌产品。参与评选吉林省首批优质品牌鲜食玉米产品,并有一户企业获得“吉林鲜食玉米”品牌标识使用授权证书。从而激励被授权企业和他们的优质产品发挥白城鲜食玉米品牌“领头雁”和“排头兵”作用,从而维护和发展了白城鲜食玉米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加大对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支持鲜食玉米基地建设、订单农业、保鲜储藏(低温恒湿)库群建设。支持区域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支持开展白城鲜食玉米品牌培育、宣传、推广、营销渠道建设、资质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科研创新,引进、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
(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在我市采购原料或建立包装车间的全国经销商提供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落实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落实用地用电优惠政策,优先满足标准化鲜食玉米生产基地预冷设施、大型冷库、贮藏库、冷冻车间等设施用地需求,对农产品初加工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三)加强金融信贷支持。推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支农项目资金要向鲜食玉米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发展粮食供应链金融模式,提高鲜食玉米生产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大粮食信用保障基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带动农户多、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等重要环节创立开办多种担保方式的贷款业务,鼓励担保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支持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有重点扶持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鲜食玉米领域,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组织协同推动。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推进本地区鲜食玉米产业集群推进方案,加强组织推动,建立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鲜食玉米各项建设任务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并发挥好相关协会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形成协同发展鲜食玉米产业集群的强大合力。
附 件 5
白城市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2022年度推进工作方案
按照《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吉粮科联【2021】35号)要求,推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着力推进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延伸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调整、优化玉米加工业结构,把品种做精、把品质做优、把链条做长,全面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共享利益链,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着玉米加工业与关联产业交融互动,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根据白城市玉米加工业发展特点和资源的优势,以中部的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和南部的通榆牧原以及东部的大安牧原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实现玉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依托玉米主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集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粮食(玉米)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二)延伸产业链。一是延伸玉米淀粉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专用淀粉、专用淀粉糖产品,重点发展蜡质玉米变性淀粉、医药级变性淀粉产品,大力发展海藻糖、焦糖色素、核苷酸等产品,打造新型食品添加剂基地。加快氨基酸产品的换代升级,发展多品种氨基酸产品。二是丰富发酵酒精产业链。重点优化食用酒精产品结构,发展特、优级食用酒精、多粮食用酒精等产品, 开拓食用酒精新市场,推动食用酒精向原料酒、新型基酒和品牌酒转化;积极发展燃料乙醇、高纯度无水酒精,延伸酒精产业链, 提高发酵酒精的附加值。三是推动玉米副产品产业链。充分利用生产淀粉、发酵酒精产生的玉米胚、玉米蛋白、二氧化碳、杂醇油、玉米皮等副产物,玉米油、调和食用油、玉米蛋白肽等产品, 提高原料综合利用水平。
(三)加大招商引资。从建设玉米产业大市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本市丰富玉米资源为依托,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集团等以多种形式在白城市投资建厂,支持和推动白城市内有条件的企业和多元投资主体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玉米深加工生产,争取今后三年内多新建和扩建一批发展潜力较大, 竞争力较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
(四)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积极向产业内的各环节延伸,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向上游延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一)强化运行调度。强化对玉米深加工重点企业调度分析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企业生产要素的调度分析,对运行数据变化较大的企业及时精准摸排原因,准确把握企业发展动态,研判玉米深加工产业走势,降低企业运行风险隐患。继续做好重点产品和主要原料的市场价格调度分析,并在重要时间节点增加调度频率,做好预警预报,推动重点企业稳定运行。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玉米加工业项目谋划力度。优化项目结构,主要推动吉林梅花四期黄原胶项目建设,预计投资3.7亿元,建设一条国内先进的黄原胶生产线,项目建成后,企业产值预计增加到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