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15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白人社字〔2021〕3号
张力恒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的建议》(第152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去年以来,为全面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省务做出重要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心工作,快速响应,主动作为,把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着力点,狠抓政策落实,创新工作方法,全力以赴完成就业目标任务,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围绕提案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精准实施就业援助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定期入户精准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名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实行一对一、点对点“靶向”服务,真正实现惠民政策落地,保障就业基本面的稳定。一是建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机制。完善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对于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只要不挑不捡,承诺72小时内援助解决就业的工作模式。截至5月末,全市消除零就业家庭31户,总计消除零就业家庭5693户,实现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7379人,实现了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的工作目标。二是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对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外省返乡农民工、以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面开展就业意向调查,特别关注存在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方法,逐人落实好就业措施。结合疫情变化,全市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对疫情期间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暂时给予3个月的临时性兜底安置,补贴标准每月800元/人。三是建立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整合全市培训机构资源,组织八类就业重点群体(残疾人、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两后生、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年度高校毕业生),在白城人社网站及“学习通”软件的技能培训专栏上,通过直播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全市已培训21198人。四是建立公共就业线上服务机制。加快推进 “白城互联网+智慧就业”系统建设,全面推行线上就业服务,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建立绿色就业保障通道,通过“网上申请、电话登记、上门服务”等快捷就业模式,为企业和就业需求人员提供咨询、对接、维权等服务。
二、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结合全市经济发展特点规律,为有效化解劳动者求职难,特别是无任何技能的劳动者求职难的问题,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一是积极搭建用求对接平台。结合人社部、省人社厅关于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将现场招聘转为线上招聘,举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白城市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吉聚人才企业直播推介会白城梅花集团”、“创业有你就在吉林高校毕业生专场直播招聘会”、“白城师范学院春季校园招聘企业推介会”,对高学历人才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有79家,相应需求岗位977个,接收简历信息两千余条,超过五成都是大专及本科学历及以上的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及招聘成功509人。二是大力发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针对我市梅花三期、益海嘉里、飞鹤乳业、三一风电等大型产业项目急需产业工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以洮北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其它县域为辐射点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统筹组织全市各级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采取集中用工需求、整合求职信息、同步专场招聘、连线供求对接、保障重点用工的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牵线搭桥。年初至今,我们以洮北区人力资源市场中心,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284场次,集中需求岗位47424个,登记求职信息43304条,达成就业意向8615人,成功就业6053人。三是加强家政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面对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家政服务巨大市场需求,结合全市家政服务培训人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定期分批安排失业人员进行专项的培训。保证参培人员实行全程免费培训,即免费提供培训、免费提供教材、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培训结束后,市人社局严格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让学员及时获证,尽快满足岗位需求。市人社局与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吉林白城家政”社会服务和居民生活服务系列培训,努力打造以白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映射一二线城市的具有白城特色的家政服务培训品牌新格局。四是积极开展点对点转移就业。组织成立覆盖市和县(市、区)两级的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形成市县两级联动工作模式,主动对接浙江嘉兴人社部门,将白城劳动力求职信息与嘉兴岗位招聘信息进行了对接,共同制定了分批次差异化对接复工企业用工计划。截至目前,有组织“点对点”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返岗输出207人,全市共完成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67416人,完成年度计划的28.1%。
三、形成部门联动保就业体系
充分发挥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稳就业协同机制,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影响,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是全面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进一步细化集体研商机制,定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就业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劳动用工动态监测机制,运用劳动关系网上备案平台,对用工备案单位进行实时监管,防止企业发生规模性裁员、减员。二是全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依托白城市公共人才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按照不同专业分类,实行线上与企业的岗位信息对接,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目前共发布56户企业线上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056个,已对接求职大学生113人。三是全面保障退伍军人就业创业。联合高校建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工作,遴选39家承训机构列入省厅培训机构目录,积极为退役军人举办适应性、个性化培训班。目前,协调开展两批巡特警线上招聘活动,组织2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聘请创业成功退役军人、企业高管、高校专家学者、律师、税务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共计16名同志,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精准指导,组织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参加省厅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其中两家企业获得精准扶贫组三等奖。
四、大力发挥就业创业主体优势
大力促进白城经济振兴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深入推动就业创业政策的有效落实,积极引导和支持域外创业成功者返乡创业发展。一是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采取域外媒体宣传、会议推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白城市崛起振兴的好形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好政策,吸引更多的本土大学生返乡创业、外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树立洮南市洮之宝大学生创业团队、洮北区吉林盛世花卉李吉创业团队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进一步做好创业小微企业孵化和大学生见习、实习、培训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积极落实省、市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公共服务范围,统筹考虑社保、小额贷款等公共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需要资金帮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实现对返乡创业服务的系统化、细致化、便利化。按照省人社厅、财政厅申报省级基地扶持农民工创办企业户数要求,计划年底前在全市新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5个以上,省级基地达到12个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个,全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10000人以上。三是积极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全市10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32个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吸纳有返乡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鼓励具备条件的扶贫车间将订单向贫困户分散,促进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目前,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已安置309人就业。
五、运用载体提升就业空间
通过建立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公共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的就业群体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平台。一是抓好大学生双创平台建设。着力发挥白城市公共人才创业就业服务平台、白城市大学生创业园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创业平台、白城市大学生创业园制度平台、白城市大学生实习就业平台的优势作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以创客空间、创投咖啡、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为载体,围绕参加创业培训、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享受税收优惠、申请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提供最优惠的服务,充分满足和保障我市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拓展大学生创业园的物流、仓储等经营范围,使其真正成为吉林西部优秀的大学生创业园。二是抓好公共就业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洮北区政府与北京初至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以洮北区公共就业服务实训基地为平台,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中心,在打造人力资源数字化管控平台、公共就业实训基地数字化运营、提高院校实习就业数字化进程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发展。三是抓好于砚华就业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有效解决基层就业服务部门人员严重短缺,影响和制约了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问题,认真宣传、总结、推广洮北区于砚华就业服务团队先进事迹,研究制定《于砚华就业志愿者服务团队工作实施方案》,构建覆盖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的“于砚华就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就业服务团队。目前,以洮北区为试点,组建完成“于砚华就业志愿者服务团队”465个,参加就业服务志愿者1774人。
白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6月23日
联系人姓名:张志刚 电话:0436-3209619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