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2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白农议字〔2023〕9号
您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白城市品牌农业的建议》(第20号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取得成效
(一)品牌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产品品牌达86个,其中:白城燕麦、白城绿豆、洮南绿豆、黑水西瓜、大安黄菇娘、通榆中国草原红牛等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5个;培育大安市裕丰粮贸有限公司、吉林洁洁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镇赉县好雨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品牌35个;培育嫩江春、鹤香湾、广源金谷、问香禾等产品品牌39个。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特优区、省级、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5个,分别是洮南绿豆(2018年被评为省、国家级)、洮南黑水西瓜、大安黄菇娘(2020年被评为省级优势区)、大安河蟹、大安花生、大安鱼、大安肉羊、通榆向海飞鹅、通榆辣椒(2023年被评为省级优势区)、通榆杂粮杂豆、通榆牧原生猪、洮北雪寒韭菜、洮北区稻田鱼(蟹)、镇赉绿色水稻、镇赉小冰麦。
(二)品牌宣传推介工作
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域内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长春农博会、浙江农博会等国内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及“优质特色农产品进交通枢纽”、“进景区”等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效推动了产销对接,切实提高了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通过展会收获意向订单已超20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我市农产品受季节性、地域性限制,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的为数不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管理弱、实力不强的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占绝大多数比重,大多数品牌农产品往往经过简单加工或包装就直接进行销售,产业链较短,产品低端。
(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单位规模小、占比大,在产业发展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营销等方面组织力量较弱、缺乏前瞻性,不少企业认为品牌效益短期内难以实现,品牌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对品牌形象打造、培育认知度不高,培育意愿不强烈。
(三)宣传力度不够
现有的品牌农产品销售仍以实体市场为主的占很大比重。企业沿用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品牌传播渠道单一,造成农产品上行困难,加之农村信息通讯设施缺乏,农业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有限,致使一些优质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知名度难以提升。
三、下步打算
(一)着力提升公用品牌知名度
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坚持政府引领、部门配合、企业争创的品牌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保护,推动“洮南绿豆”、“大安花生”、“黑水西瓜”“通榆辣椒”等地理标志商标广泛应用,形成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同时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转变。
(二)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通过提供担保贴息、设立发展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全力推动省级农产品品牌和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争创。
(三)努力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要积极拓展“互联网+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推动线上宣传销售+线下品鉴体验模式。要根据农产品品牌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文化特色寻找农产品品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积极的情感沟通,并利用网络、广电、报刊等多种媒体及国内大型农产品展会等渠道,全方位展示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及企业形象,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