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1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白农议字〔2024〕14号
您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科技增粮的建议》(第13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白城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座谈会议精神,把抓好粮食增产作为全市“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头等大事,综合实施改地增粮、科技兴粮、以水保粮三大增粮行动,全力打造吉林西部平地土肥新粮仓。
一、持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良田”建设,深入做好“藏粮于地”
(一)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启动高标准农田“春季会战”。上半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8.3万亩,其中,完成以往年度结转任务28.7万亩,完成通榆新增国债项目19.6万亩。省里要求在6月30日前完成国债任务,通榆28万亩国债项目已完成70%,预计能按时完工。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7.79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2167万亩)的30.8%,其中,永久基本农田545.29万亩,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458.18万亩)37.3%。
二是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加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沟通合作,在推进6个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镇赉四方坨子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和5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黑土地保护示范引领行动,在各县(市、区)选取3个以上适宜条件乡镇,遴选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主体,示范应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2024年示范面积达到51万亩以上。于5月24日至25日分别在大安市红岗子示范区、镇赉县四方坨子万亩核心示范区召开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现场会、技术观摩会,分类展示水稻无人插秧密植栽培技术、侧深施肥宽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及有序抛秧密植技术等黑土地保护相关技术;6 月 7 日在大安市四棵树乡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项目区召开了盐碱地改造利用“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酸性磷石膏土壤改良现场观摩会。
(二)持续加强农田水资源利用环境建设
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全面改善我市农田排水设施,恢复和提升农田沟渠排水功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按照《吉林省冬春季农田沟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制定《白城市冬春季农田沟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督促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协调水利、交通、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争取政策支持,对违占问题适时开展执法检查行动。指导村组织实施疏浚、清淤和清除工作;组织护坡加固、护岸维修、沟底防渗等工作;疏通断点连通干渠、支渠等工作。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给我市农田沟渠整治建设任务为3282公里,其中:大安市615公里;洮南市720公里;镇赉县690公里;通榆县618公里;洮北区639公里。截至4月28日,已完成3296公里,超额完成整治任务。
(三)落实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一是保护性耕作。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给我市保护性耕作计划任务为695万亩,其中大安市170万亩、洮南市170万亩、镇赉县110万亩、通榆县170万亩、洮北区75万亩。2024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778.9万亩,其中大安市190.2万亩、洮南市198.8万亩、镇赉县126.5万亩、通榆县185.1万亩、洮北区75.3万亩。各县(市、区)均超额完成任务。
二是农机装备转型升级。202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3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9.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7.3万台,配套机具48.9万台(套);全市拥有稻麦联合收获机1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0.74万台。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尤其是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全市高性能免耕播种机达到10525台;植保无人机1134架,水稻飞防作业基本全覆盖;北斗终端智能辅助驾驶设备868套。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继续发挥科技增粮作用,推动科技合作,落实好“藏粮于技”
(一)持续加强水肥一体化工作,提高水肥利用水平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3月1日,我市举办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邀请了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刘慧涛、市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中化map经理、水肥一体化示范主体齐勇忠,进行了专题授课和经验交流。各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工作人员,各国营农牧场、乡村农业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共5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使各地推广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更加了解。
二是开展技术宣传活动。3月10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在中农农贸市场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解答活动,现场公开答疑电话、发放水肥一体化手提袋100余个、宣传画和手册500余份,接待并解答来访农民70余人次。
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市农业农村局印发《白城市2024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案》,重点抓好推广面积任务落实,同时做好宣传、培训、指导,探索水肥一体化与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好效益分析和物资保障等,确保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有序开展、落到实处。4月初,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对各县(市、区)的工作调度和指导。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调度指导各地水肥一体化推广进展工作,要求各地把推广区的工作具体落实、保证完成推广面积到乡镇村。做到工作到村屯,技术到村屯,服务到村屯。
(二)加强科技合作提高种业技术水平,继续提高良种覆盖面积,优化品种结构
一是加强研究合作。2023年7月白城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兴农加强耐盐碱品种开发,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对接,助力打造具有白城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协议签订后,双方将在沙土地农作物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耐盐碱农作物种业“芯片”开发、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等开展合作。这必将促进白城市耐盐碱大豆、水稻等作物的开发。
二是强化耐盐碱良种研发。白城市将盐碱地综合利用列为重点工作,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原则,引育耐盐碱良种,相关工作也写入了白城市黑土地保护规划,并列入近几年白城市农业的重点工作,以提高白城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摸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盐碱地治理大安技术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了白城苏打盐碱地治理研究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了加快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改良和生态保护建设步伐,于2003年在吉林省大安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碱地生态试验站“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前来白城市开发相关技术。
三是提升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持续提升洮南市国家级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推广“小垄双行,膜下滴灌”制种技术1.5万亩,玉米制种面积稳步扩大到6万亩;推动大安市省级耐盐碱常规水稻种子繁育基地向国家级迈进,制种面积达到1万亩。
(三)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减少病虫害损失
一是安全用药培训。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降低化学农药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我市大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3月5日在万隆酒店组织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来自全市的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共100人参加了培训。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专家对科学安全用药进行了讲解。
二是推进绿色防控。我市计划在洮北区和洮南市开展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15.6万亩,现正陆续插放到田里,实现了有害生物的无害化治理。上半年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指导服务150人次,指导服务农户人数700人次。同时发放了《科学安全用药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倡议书》等宣传册与书籍1000多册。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