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154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白农议字〔2024〕21号
贵单位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种植燕麦改良盐碱地的建议》(第154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证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的指示充分说明改良盐碱地的战略意义,也为我们如何改良盐碱地指明了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也联合印发了《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了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新机制,探索发展新模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发展规划中也把加强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把西部生态治理,土壤改良作为生态、经济、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市农科院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对盐碱化土地的改良与利用的指示精神,加大了盐碱地燕麦及麦茬复种耐盐碱作物的试验研究与示范,努力为白城盐碱地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大耐盐碱燕麦品种选育力度。近年选育出白燕2、白燕20耐盐碱燕麦新品种,在pH值9.5左右、土壤全盐量0.5%以下,能够正常生长。通过在盐碱化土地推广耐盐碱燕麦新品种,得出以下试验结果:同地块连续种植十年燕麦后,土壤全盐量下降0.2 %左右,pH值下降1.5左右,盐碱化推广种植燕麦对土壤有明显的生物修复作用,是一条可行的治理盐碱化土地生物修复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耐盐碱燕麦品种选育力度,创新燕麦育种技术,选育出更多耐盐碱燕麦品种。
二是建立盐碱地燕麦生物修复改良与利用试验示范区。农科院在白城市镇南重度盐碱化土地上开展种植燕麦生物修复改良盐碱地实验。经过连续多年的盐碱地燕麦种植,在利用燕麦种植进行生物修复盐碱地和增粮增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创新盐碱地燕麦高效种植模式,为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三是盐碱地燕麦复种配套种植技术研究。2017年起,市农科院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油菜燕麦盐碱地修复改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了燕麦、油菜复种、间作等模式研究,并在盐碱地修复改良、农牧互促协同发展模式建立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建立了“燕麦(收籽)+饲用燕麦或油菜”“燕麦饲草+饲用燕麦或油菜”等盐碱地种植利用模式。“燕麦(收籽)+饲用燕麦或油菜”“燕麦饲草+饲用燕麦或油菜”模式的推广,不仅可以连年降低土壤盐碱地状况,提高土壤生产能力,而且有可观的燕麦籽实和燕麦、油菜饲草饲料,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吉林省年产农作物秸秆4000多万吨,秸秆随处抛弃、焚烧等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科院还开展秸秆利用研究,利用“青贮秸秆混合利用”模式将复种的燕麦油菜青饲料与玉米、稻草、豆科等农作物秸秆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加工成青储饲料,不仅能有效减低燕麦油菜青储饲料的含水率,还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和过腹转化效果,该技术对落实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实现秸秆过腹增值和高效利用,发展壮大吉林省畜牧业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