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白林草字〔2023〕87号
政府办:
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总结了上半年工作,并对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研究部署,具体内容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顺利实施
2023年,我市计划完成各类造林总面积18.66万亩,绿化美化村屯411个,廊道绿化455.8公里,城市绿化25.95万平方米,计划治理草原23.86万亩,修复湿地3.05万亩。
截至目前,我市完成造林绿化22.15万亩,任务完成率118%;廊道绿化515.13公里,任务完成率113%;完成村屯绿化650个,任务完成率158%;完成城市绿化22.86万平方米,任务完成率88.12%(大安市城市绿化3.74万平方米任务受老城改造影响,计划秋季完成);完成防风固沙林建设20.62万亩,任务完成率110.5%;完成草原治理20.81万亩;完成湿地修复1.55万亩。中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造林4.82万亩,占比98.8%(洮北区由于地块调整,剩余600亩任务计划秋季完成);省级林草湿生态连通示范项目完成造林1.7038万亩,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二)全市义务植树活动圆满完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履行义务植树的责任意识,营造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的文明城市。2023年4月13日,在全市开展了“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日”活动,共设置市、县大型义务植树基地6个,乡、村一般义务植树基地256个,总面积11042.9亩,参加人数2万余人。其中,市直义务植树基地设在白城市春华园,植树面积3.5万平方米,栽植黑松、樟子松、云杉、白蜡、五角枫、美人杨、白花花楸、桃叶卫矛、稠李、山杏、海 棠、山丁子等针叶阔叶彩叶树种12个,共1692株,共计400余人参加活动。
(三)林(草)长制工作深入推进
林(草)长制工作继续以强化重大森林草原灾害防控、保持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全域化目标责任体系,形成“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四级林(草)长的工作格局;完善了网格化源头管护体系,科学划分林草资源网格,主推“一林(草)一长两员一警”管理模式,织密林草源头管护网络,优化护林(草)员队伍,实现草有人管、树有人护;完善了信息化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数字化“云巡护”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化管护林草资源;完善了法治化协作治理体系,推行“林(草)长+检察官+法官+警长+司法局(所)长”协作机制,提升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法治治理能力;完善了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流程常态化运行林(草)长制工作。今年以来,共下发总林(草)长令3次,市县两级总林(草)长巡林调研10次,总林(草)长指示批示6次,解决重点难题问题1个。 在2022年度全省林(草)制考核中,全省排名第一,并获得省级激励奖励资金200万元。
(四)西部草原覆绿工作进展顺利
为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大面积国土绿化,按照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西部地区公路两侧实施种草覆绿工作的通知》(吉林草〔2023〕175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及时开展了公路两侧种草覆绿项目工作。据统计,全市公路两侧种草覆绿项目任务23500亩,现已完成21972.53亩,其中洮北区1550亩、洮南市5220亩、大安市4700亩、镇赉县4500亩、通榆县6002.53亩。预计7月初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五)林草资源管护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做好森林资源管护。积极指导经开区完成道珲阿公路与平齐铁路和国道嫩双公路交叉改造工程使用林地组建工作,并认真进行现地审核,及时与省局沟通,完成工程使用林地审批工作。该工程总投资2.2亿元,使用林地3.4274公顷。认真开展国家森林督察工作,2023年1期、2期城区国家森林督察下发图斑共34块,现已全部完成自查核实工作,经自查核实正常变化图斑30块,非正常变化图斑4块。
二是做好草原监督执法工作。按照《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巡查管理办法》文件要求,白城市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下发《2023年白城市草原监督执法巡查工作计划》(白林草字〔2023〕39号)文件,进一步规范我市草原监督管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市草原站按照巡查计划要求对全市区域内的重点草场开展巡查工作,填写巡查记录,建立巡查台账。截至目前,已开展草原监督巡查14次,其中洮北区3次、洮南市1次、大安市4次、镇赉县3次、通榆县3次,有效遏制了破坏草原资源现象发生。三是做好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湿地)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保持严打严管的高压态势。认真落实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要求,基本实现对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差异化管控的目标,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奠定生态根基,探索全民共享机制。积极按照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分二批下发给白城市涉及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疑似问题点位351个开展问题排查。其中,镇赉县79个,通榆县253个,大安市16个、洮北区3个。各地正在现地调查核实中。四是做好林草行政案件办理和案件统计上报工作。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全市共发现各类林草行政案件42起。结案率100%。其中滥伐林木案件7起;毁坏林木、林地案件3起;违法使用林地案件9起;违反草原法律法规案件1起;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案件13起;违反森林、草原防火法规案件2起;其他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7起。共收缴罚款30.614万元,恢复林地3.1095公顷,补种树木1418株,没收野生动物7只,行政处罚44人。
(六)林草重大风险防范更加严密
一是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春防期间共下发指导性文件6份、检查防火工作23次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1份,已整改完毕。悬挂防火条幅1140余面、布设防火旗4600余面、发放防火宣传单和防火宣传手册39000余张(册)、防火手拎袋3000余个、修饰和增设防火碑(牌)500余块、发布防火短信10万余条、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新闻宣传55余次。累计投入资金98万余元,用于开设防火隔离带。截至目前,共耙地4530公顷,有效降低了火灾风险。组织联防联控演练2次,均达到预期结果。圆满完成全市春季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工作。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落实网格化调查检测责任,全市松材线虫监测面积50184亩,开展春季松材线虫病普查和日常监测工作,寄主调查检测覆盖率达到100%。美国白蛾监测面积81661亩,开展了幼虫调查和成虫性诱检测,在重点区域悬挂美国白蛾诱捕器,全市悬挂美国白蛾诱捕器60个,截至目前,没有发现美国白蛾。积极常规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上半年共防治林业有害生物67.24万亩,生物化学防治50.67万亩,人工物理防治14.79万亩,生物防治1.29万亩,化学防治0.49万亩,无公害防治率100%。积极开展造林苗木检疫工作,截至目前,产地检疫苗木 4832.7万株,木材 0.5926万立方米;调运检疫原木2173立方米,苗木6605.7万株;复检苗木638万株。三是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及时下发文件,将全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同时督促各地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开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采购“天鹏”牌抗生育剂—0.2%莪术醇饵剂260公斤,雇佣当地农户对我市洮北区洮河镇洮河草原进行鼠害防治,防治面积0.5万亩,投入资金1.5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现已完成鼠害防治面积15.5万亩,有效抑制草原有害生物的爆发和蔓延。
(七)林草产业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国有林场为带动,积极开展林果资源深度开发,重点建设沙棘、文冠果、山里红等名特优新经济林,着力打造具有白城特色的林草湿生态产业基地。今年栽植沙棘0.6万亩、文冠果2.2万亩、山里红0.5万亩。二是做大中草药产业。充分利用林间空地等林下资源,大力开展林下种草药种植,重点开发适宜本地种植的黄芪、防风、板蓝根等中草药材。今年林下中草药种植1.64万亩。三是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向海、莫莫格、包拉温都、嫩江弯、牛心套保等国省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及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底蕴,打造湿地草原生态游、民俗风情游、鹤舞捕鱼游、冰雪体验游、乡村观光游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上半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且经济效益不高。生态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沙化碱化退化的荒漠化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地方植树种草粗放经营,低质低效林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低,严重影响生态功能的发挥和产业开发效益。加之林草品种单一,生态林多,经济林少,生态优势尚未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植树种草用地落实难的问题。受“国土三调”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林地和草原被调查为耕地,造成林地和基本草原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同时,受“非粮化”“非农化”政策影响,原来属于林地和草原被调查为耕地的地块无法进行造林和种草,并且在每年土地变更调查中,将当年春季采伐未还林的地块调查成了耕地,造成林地无法进行还林,即使进行了还林也无法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进行落地上图,导致地方林草部门组织的造林工作不能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
三是基层林业管理队伍弱化的问题。机构改革后,乡镇林业站被统一归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管理,没有专职林草工作人员,林草工作严重弱化,无法完成当前繁重任务。同时,当前林草行业执法队伍不健全,监管手段和能力与资源总量不匹配,导致毁林毁草毁湿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我市现有的生态护林(草)员均以扶贫安置为主,生态护林(草)员工资为国家拨付的补助资金,特别是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洮南市、洮北区护林(草)员工资由财政和光伏扶贫资金解决,工作标准低,护林(草)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是林木良种应用问题。对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够,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加大林木良种推广使用力度,地方林草部门也期望加大林木良种使用率,但受制于西部地区条件限制,真正具备良种苗木生产条件的育苗单位微乎其微,良种苗木远远满足不了当前造林绿化需求。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国、省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匮乏,在生态资源调查、智慧林草、生态资源保护基础设施、执法队伍能力、护林(草)员队伍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严重地制约了林草长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三、下步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全面开展草原治理和湿地修复工作。做好草原治理和湿地修复地块平整、招投标等准备工作,10月底前全面开展草原治理和湿地修复工作,完成剩余3.05万亩草原治理、1.5万亩湿地修复任务,为全面完成年度林草湿生态连通建设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幼林抚育管护。针对持续干旱,督促各地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开展浇水、除草等抚育工作,并积极采取覆膜、滴灌、喷灌等措施,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造林绿化效率和质量。同时,将林草湿生态修复地块纳入林(草)长制管理范畴,实行统一管理,加强资源管理。
三是加强考核验收。制定2023年林长制考核验收方案,优化考核验收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完善落实总林(草)长发动、林(草)长巡林、督督察办、宣传推广等机制,严格落实会议、巡林等工作制度,培育树立一大批典型示范带动,努力打造林(草)长制升级版,在推深做实林(草)长制上继续探索经验。
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将继续开展督察检查,对春季林草湿生态连通修复地块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及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建设质量。
白城市林业和草原局
2023年6月29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