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白应急字〔2024〕49号
张威代表:
您在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的建议》(第89号建议)收悉,白城市应急管理局召开了专题会议,协调相关部门对建议进行逐句梳理,反复研究,根据建议要求,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建议内容,强力推进落实。现将我市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情况答复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建议》收到后,白城市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调整工作专班,协调市气象局、市能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国网白城供电公司、白城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根据我市实际和部门工作职责,进行精准管理服务,逐步改进市民基本生活及民生保障行业,全力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二、认真研讨,逐项落实。
建议一:进一步加强城市地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手段和能力,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并能够更好的警示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例如地方电视台,街道宣传栏,乡镇大喇叭等方式传播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吹好哨”,主管部门“领好路”,一线部门“做好事”。
落实情况:
市气象局应对极端天气不断完善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等各项业务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制订了《白城市气象局递进式气象服务导则(试行)》,落实了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机制、完成了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分区调整,更新了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制度;制订印发《白城市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规范》,每年对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服务对象更新备案。建立自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个,基本站4个,区域站达到109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相控阵风廓线雷达1部、测云雷达1部(实验)、微波辐射计1台,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区域站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对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气象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严格信息报送、叫应工作流程要求,做好“叫应”工作。启动“防汛抗旱工作”微信群服务,实现了极端天气的联合会商和预报预警信息的联合发布,根据需要可以100%覆盖。
白城广播电视台应对极端天气建立与市直各部门、新闻中心应急通讯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和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置专人负责与应急、农业、城管、电力、水利、交警等部门对接,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一是建立应急报道组,24小时值班。开设《应对极端天气》专栏,将我市各部门好的应对措施进行全面展现。二是跟踪网络舆情。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进行辟谣,防止不良影响扩大。
建议二:不断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措施,建设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体系,提升城市主市区、各乡镇在灾害来临期间的自我应对能力,例如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系统、交通清洁系统、线路维护系统应对能力,不断强化城市本身对灾害的耐受性。
落实情况:
我市组建白城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白城市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等议事机构,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严格落实“五化”工作法,明确行政责任人。全市已实现无线通讯网、水情传输专线、异地会商系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水雨工灾情等信息报送设施运行正常,信息报送工作已落实专人负责。
市住建局负责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巡查、维护及故障和隐患排除。一是提前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物资储备,如防滑链、融雪剂、抢修工具等,确保市政公用设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二是 建立应急抢险队伍,组织局属企(事)业单位建立供水、供热、供气3支抢修、抢险队伍,确保极端天气全天待命,全市供水、供热、供气正常稳定。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出现市政公用设施损坏等情况,能够迅速组织抢险抢修。三是针对城区低洼积水点排涝。采取划区域管理,组建排涝队300余人,机械设备100余台套,通过人工撬翻雨水井口、吸污车吸排、动力泵强排等方式,及时疏排低洼路段短时积水。四是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巡查力度,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根据排水防涝工作职能和重点区域,进行了排查,排水管网实行“分片包保,责任到人”原则,责任人每天对全市雨水井及检查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当天解决如不能当天解决,解决时间不能超三个工作日。截至目前,更换排水井盖460多套,圆井盖150多套,疏通排水管线5800余延长米,清理主排井200余座,清理雨水井2000余座,累计清淤4700米,确保城区排水防涝设施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国网白城供电公司与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气象、水文信息,及时发布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修订防汛、大风等31项应急预案,加强特殊天气时应急值班、故障报修、信息报送及应急处置流程管理。密切跟踪天气变化,落实人员、车辆、物资等保障措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准备。二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设施抗灾能力,灾情发生后,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快速恢复,确保电力可靠供应。
建议三:建立各保障行业、保障部门间的有效联动,强化配合协调。不断提升对城市水资源、能源、交通等基础民生设施的防范保护能力,做好灾后第一时间恢复各方面保供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电力基础设施的防灾建设,目前新能源电力快速发展,但“靠天吃饭”的特点还十分明显,应按照新能源“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思路,推动煤电与风电、光伏的优化组合。
落实情况:
市应急局应对极端天气,牵头抓总,组建15个专班,24小时应急值守,直接衔接各县(市、区),扁平化指挥。建立8张“一对一”包保责任清单,落实白城市12项工作制度,突发极端天气时每日早晚调度。组建974支、2.3万人的抢险队伍整合编队,集中打捆使用,跟进开展专业培训,随时做好应对突发险情准备;发挥72名防汛专家作用,密切监测、科学研判、及时预警雨情汛情;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储备抢险物资1507万元,全市各业务单位严格执行极端天气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三、修订预案,确保有效实用。
我们按照《建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简化流程、按图操作等方式,对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和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等288个《预案》进行修订完善。使预案的启用条件更为明确、更加详细,为更好的保障民生,更好的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好的维护城市基础建设,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给我们带来的难题,提供了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联系人:李云涛 电话:13689778758 )
(此件公开发布)